新闻动态

中美台海决战,结局早已注定,美国民众给出答案

        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2:54    点击次数:102

"无人地狱"概念与真实世界发生激烈交汇。

《华盛顿邮报》2024年6月刊登的专访中,美国印太司令部新上任的帕帕罗上将首次提出了"无人地狱"这一概念。作为曾指挥"死神"无人机参与阿富汗实战的资深将领,他对无人作战领域有着深刻认知。

11月珠海航展上,鸿栅无人系统的亮相彻底扭转了局面,直接打破了帕帕罗的预期。这套系统不仅展示出色,更以实力说话。通过卫星通信与自主导航,它成功远程指挥了2600公里外的无人机群。

《防务新闻》随即刊文指出,中国鸿栅系统的演示与帕帕罗提出的"无人地狱"概念形成鲜明反差。该系统不仅在无人机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,更在技术上拉开显著差距。其独特之处在于,数百架无人机可完全自主协同作战,依托先进算法和通信网络执行复杂打击任务。相比之下,尽管帕帕罗的蜂群战术概念颇具威慑力,但美军当前的无人机操控仍主要局限于单机或小规模编队,尚未实现真正的大规模自主协同作战能力。

美国政界高层人士普遍表现出不安情绪。

2024年12月,美国政坛的紧张局势一触即发。参议员卢比奥联合11位同僚,向五角大楼递交了一封联名信。信中引用了芝加哥大学知名学者米尔斯海默的"进攻性现实主义"理论,展现了其严肃性与学术依据。

大国为确保自身安全,往往倾向于扩大势力范围,防止外部势力逼近。米尔斯海默并非首次谈及此议题,10月他就公开指出,解放军对第一岛链的打击能力已远超预期,美军若继续部署战机,恐将沦为易受攻击的目标。此言一出,立即引发国会热议。卢比奥等人将该理论视为关键,明确在信中要求五角大楼迅速应对,避免台海局势持续拖延。

联名信提交后不久,国会内部就爆发了激烈争论。议员阵营一分为二,双方争执得面红耳赤。以卢比奥为首的强硬派认为,美国必须确保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,一旦台海局势生变,整个第一岛链的战略部署都将面临重大调整。然而,反对意见同样强烈,前中校戴维斯公开表达了不同看法。

这位专家不仅口才了得,更有着实战经验。他曾在伊拉克战场上指挥作战,亲眼目睹"战斧"导弹的精准打击。在电视访谈中,他直言不讳地指出,若美军介入台海冲突,可能面临损失四艘航母及数万士兵的惨重代价。要知道,每艘航母造价高达百亿美元,是美国海军的核心战力。他特别强调,台湾的防空洞设施严重不足,民防体系存在明显漏洞。一旦解放军展开导弹攻势,台湾地区恐怕难以招架。

戴维斯的发言使国会陷入高度紧绷状态。议员们在闭门会议中反复审议米尔斯海默的研究成果,诸如东风导弹、航母杀手等专业术语不断在会场回响,令在场人员无不感到震撼。

美国社会呈现出复杂的心态特征。

2024年8月,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开展了一项关于台海局势的民意调查。调查数据显示,超过半数的美国民众认为,若台海发生冲突,美国应当采取军事干预,而非袖手旁观。

CSIS的全国性调查显示,66%的受访者认为台湾应承担更多防务开支,而非过度依赖美国。这一结果凸显了美国民众的矛盾心理:既不愿放弃国际威望,又想减轻财政负担。调查覆盖了全美各地,从东到西,城乡结合,参与者包括在职人员和退休群体,观点各异。虽然不少人支持军事介入以维护美国在亚太的影响力,但谈及经费问题时,普遍主张台湾应加大投入。

2025年1月,局势进一步复杂化。CSIS最新调查显示,赞成军事干预的比例降至45%,而主张台湾增加军费开支的民意则攀升至70%。这一转变源于2024年末美国经济动荡,油价持续攀升,导致食品价格大幅上涨,民众生活压力明显增加。

关于战略调整的提议遭到了明确反对。

2025年初,兰德公司发布了一份重磅研究报告《印度洋能源走廊安全评估》。该智库专家认为,鉴于台海局势紧张,战略重心应转向马六甲海峡。他们指出,这条水道作为全球能源运输的关键节点,承载着中国从中东进口石油的主要通道。

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近日在《外交事务》杂志发表文章,对兰德公司的报告提出强烈批评。他列举事实指出,中国已在2017年建成吉布提海外保障基地,并于2024年在巴基斯坦瓜德尔港建设深水码头,这两处战略要地分别位于印度洋东西两侧,有效串联起重要航线。杨荣文认为,兰德公司的相关设想完全不切实际。

吉布提基地具备停泊驱逐舰和护卫舰的能力,而瓜德尔港的规模更为可观,可容纳潜艇和大型补给舰靠泊。中国海军在这两处战略要地轮换驻守,其护航编队在印度洋的活动已如家常便饭。据透露,2024年,中国海军在印度洋海域举行了一场大规模军演,出动了包括航母战斗群和潜艇编队在内的精锐力量,重点演练了反海盗行动和海上航道保护任务,场面十分壮观。

杨荣文进一步指出,兰德公司提出的19世纪海权学说已不适应当今形势。随着"一带一路"倡议的推进,中国已在印度洋区域获得多个关键港口,包括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和缅甸的皎漂港。即便美国试图封锁马六甲海峡,中国也完全可以通过替代航线或陆路输油管道来确保能源安全,根本无需担忧海上封锁。

过往的警示与当下的难题

谈及美国军事史,越南战争和朝鲜战争始终是难以抹去的伤痛。以越战为例,这场持续十余年的冲突始于20世纪60年代,止于70年代,耗费超过600亿美元,造成5.8万美军阵亡。随着战事推进,美军在越南丛林陷入苦战,频繁的空袭并未能有效遏制游击队活动。1968年,美国国内反战情绪高涨,校园内大学生焚烧征兵卡,退役军人在白宫前丢弃勋章,电视屏幕不断播放阵亡士兵遗体归国的画面。

1973年,面对持续的压力,尼克松政府最终与越南签署了《巴黎和平协定》,美军随后从西贡撤离,结束了这场战争。朝鲜战争同样艰难,1950年爆发后,美军与中国志愿军在三八线附近激烈交锋,双方伤亡总数达数十万。1951年的长津湖战役尤为惨烈,美军在严寒中被志愿军追击,国内媒体纷纷报道“美军士兵冻僵”的新闻。民众见状,纷纷向议员施压要求停战。1953年,艾森豪威尔上任后迅速推动停战谈判,终止了这场无利可图的战争。

纵观历史,这两场战争的经验教训与当前局势高度相似。对美国而言,军事行动最大的忌讳就是远征异域、胜率低迷且伤亡惨重。台海地区与美国本土相距万里,一旦爆发冲突,随着伤亡人数攀升,媒体铺天盖地报道惨烈画面,反战情绪必将迅速蔓延。政策制定者必须审慎考量这些历史教训,越战和朝鲜战争如同两面警示镜,清晰地反映出战事若无法取得理想结局,国内舆论压力足以令任何决策者不堪重负。

根据刘洁和吴自聪在《东北亚论坛》2005年第1期的研究,台海局势紧张的主要根源在于美国对华战略的核心立场。学者们通过分析指出,华盛顿方面制定的中国政策从根本上推动了台海地区的危机形成。

#图文打卡计划#



 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3v时时彩平台官方网站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Powered by365建站